海源复材(002529)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公司是一家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复合材料轻量化制品、新型智能机械装备、光伏电池及组件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对国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了从复合材料装备、工艺、材料、模具开发、制品设计到制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并从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向光伏领域进行布局和拓展。具体情况如下:(一)主要产品及用途(二)经营模式1、采购、生产模式公司实行业务导向型的经营模式,采用“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模式进行原材料采购和生产组织;制定了严格的供应商考核制度,保证物料可靠稳定交付,减少因物料价格波动而带来的成本波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结合市场需求波动,以及针对不同客户需求,制定生产计划。2、销售模式复合材料轻量化业务主要为复合材料汽车车身及零部件,主要采用直接销售至汽车制造、动力电池制造等企业,为客户提供标准化及定制化的产品;光伏业务采用“直销+代工”的销售模式,产品直接销售至电力开发、电站EPC承建商等企业,同时承接优质组件代工业务;机械装备业务采用国内直销,国外“直销+代理”的销售模式,面向国内、国际市场。(三)行业情况及地位1、复合材料轻量化业务公司是国内较早研发LFT-D、SMC及HP-RTM等工艺技术的企业之一,并将这些工艺运用于生产乘用车、商用车的外覆盖件、内结构件等汽车轻量化车身件和新能源汽车电池盒的外覆盖件,从而扩大轻量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领域的应用。汽车产品形态、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费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中汽协数据统计,2023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市场占有率达到28.3%。虽然产销同比增长明显,但是报告期内我国经济运行保持持续恢复态势,汽车行业格局处于高速变化中,车企端的竞争淘汰加剧,部分新能源车企开启价格战攻势,销量和盈利面临严峻考验,行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今年上半年各大厂商纷纷采取清库存、降成本等方式,导致下游需求受限,利润空间压缩。受前述因素影响,报告期内,公司的汽车轻量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为61,666,326.62元。随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陆续推出新能源汽车促消费政策和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政策,叠加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续至2027年的重磅政策,后续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继续走高,有望由去库存到增库存的转变,公司汽车轻量化业绩有望得到改善。公司将抓住战略机遇,继续致力于巩固存量订单,优化客户结构,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2、光伏业务公司于2020年9月收购赛维电源,开始进入光伏组件行业。公司首期375MW高效光伏组件实验线于2020年12月试生产,并于2021年正式投产;2022年,二期1GW高效光伏组件生产线完成建设并投产。公司致力于研发低生产成本、高光电转换效率的电池及组件技术,并加大对N型电池、大尺寸组件、双玻组件等产品的投入研发;并陆续推出了156、166、182、210规格电池尺寸的多主栅整片组件、半片组件、双玻双面发电等系列组件,产品主要用于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工商业光伏屋顶、家用光伏系统、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离网光伏系统等领域。光伏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电池片逐步向高转换效率的N型电池片方向发展,光伏组件逐渐走向超高功率化。公司于2022年起开始在新余、滁州布局投资高功率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项目,试图延伸光伏产业链布局,形成规模效益,促进公司进一步夯实拓展光伏业务,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伴随硅料产能释放,硅料、硅片等光伏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二季度硅料价格开始下行,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并传导至光伏组件等端口,下游客户持观望心态,致公司营销不及预期,未能及时消化新增产能,产能利用率偏低,毛利率有所下降。报告期内,公司光伏业务实现营收64,066,224.94元。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2-2023年)》预计,2023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超过95GW,累计装机有望超过487.6GW;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78.42GW,同比增长153.95%;截至6月底,我国光伏装机容量约471GW。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最新预测,2023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预期上调至120-140GW,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上调至305-350GW,同时,预计随着产业链上游价格逐步企稳,光伏下游价格将趋于稳定,光伏业务业绩有望提升。3、机械装备业务公司是国内最早开发复合材料成型装备的企业之一,自2010年引进、消化吸收欧洲先进的复材装备技术,并在国产化基础上逐渐开发适用于多种复材工艺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材制品生产线。公司高端复合材料生产线已成功出口北美、西欧等市场,目前,公司HC系列耐火压机在国内市场销量稳定,并已打入日本、东欧及中东等国际市场。同时,公司是目前我国墙材压机领域最大、技术最成熟的供应商之一,HF系列墙材压机因设备产品性能稳定可靠,故障率低,曾获得“中国建材机械行业名牌产品”荣誉称号。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恢复向好,但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机械装备行业在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及十四五规划项目加快落实等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呈现弱复苏状态,但由于基建和地产投资增速放缓,机械行业下游需求明显走弱。根据中国建材机械工业协会统计,1-6月规模以上建筑材料生产专用机械制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同比下降18.9%,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下降27.79%。报告期内公司机械装备业务营业收入为27,266,189.81元。当前市场需求有所不足、内生动力有待增强,公司对内将持续推动内部降本增效、自主创新,对外积极寻求订单,争取有效降本增利。二、核心竞争力分析1、复合材料轻量化制品领域的综合优势依托公司在复合材料装备领域的领先优势,公司积极向复合材料轻量化制品领域延展,通过对国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了从复合材料装备、工艺、材料、模具开发、制品设计到制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具有综合领先优势。公司复合材料轻量化制品以汽车轻量化为主要战略方向,围绕此战略方向,公司进行了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整合,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极具性价比和吸引力的集产品设计、装备制造、模具开发到制品生产一体化解决方案。2、光伏业务专业人才优势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是光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的重要保障。人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公司的新项目、新业务对各岗位的任职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人力资源根据光伏组件业务的特点,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通过内部人员横向板块晋升、外部人才引进,逐步完善各业务板块核心骨干人才建设工作。公司引进了光伏行业具备技术研发、生产等经验的专业人员,建设了一支经验丰富、开拓创新的专业团队,为光伏业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3、机械装备专业研发优势作为国内全自动液压成型设备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在以液压技术为核心的相关技术装备领域有着长期的研究积累,主持并参与制定多项行业标准。多年来通过密切跟踪全自动液压成型设备下游应用领域的市场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在稳固传统产品的市场份额基础上,持续通过新产品的开发和传统产品的升级,拓展装备产品的应用领域,利用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先进的制造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子公司在机械、复合材料及光伏领域共拥有有效申请专利359项,已授权246项(其中发明专利151项,已授权79项;实用新型专利197项,已授权157项;外观专利11项,已授权10项)。此外,公司及重要子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荣誉称号,申请的专利曾获得2项国家优秀专利奖、6项省优秀专利奖。公司LFT-D(长纤维增强热塑性材料)全自动模压生产线曾获得建材机械行业科技奖“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以及中国纤维复合材料行业第一届创新大会“行业创新奖”。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公司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状况与行业上下游的整体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智能装备行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光伏行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支柱,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排除短期内行业景气度下降的情形,可能会造成公司在国内或国外市场的订单减少、营收账款回收困难、存货积压等情形,从而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公司将加强市场研究,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经济形势和市场动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加快新品与新客户的开拓,确保公司运营能够适应宏观经济变化。2、供应链及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公司的主要原材料的取得成本可能受到市场供求、供应商及其生产状况的变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原材料价格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会对公司的生产成本及利润产生一定影响。公司将密切关注原材料价格行情变化,采取积极的措施与行业上下游厂商开展合作,同时根据公司的销售生产计划编制采购计划,由公司供应链部门制定相关预案,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平滑成本的波动。增强产品增值服务能力,力求争取每一个可能的订单,以增加公司抗风险能力。3、客户集中度较高风险报告期内,复合材料制品业务公司客户集中度相对较高,公司轻量化汽车下游客户主要为国内外知名厂商和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包括宁德时代(300750)、小鹏汽车等,上述客户业务规模相对较大,使得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相对较高。虽然公司与主要客户保持着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但不排除未来公司与主要客户合作关系发生不利变化,或者主要客户生产经营情况发生波动,导致其对公司产品的需求量减少,进而导致公司经营业绩出现波动。为此,公司将积极招聘市场和技术人才,加强市场开发人员的数量与质量,采用参加行业会议、客户拜访及引荐等方式积极开拓市场,增加业务收入,减少客户集中度风险。4、技术更新和竞争风险公司所属的行业有技术更新快、研发投入高、相关产品及技术的生命周期持续缩短等特点,产业链各环节龙头企业依靠资金、技术、成本和渠道优势,不断扩大规模,纷纷进行扩产或围绕行业上下游延伸产业链,行业资源向少数企业进一步集中,使得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如果公司不能保持技术创新,不能及时准确把握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升级,将削弱已有的竞争优势,从而无法及时地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现有的技术和产品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对公司的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公司将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跟踪前瞻性技术,积极更新生产工艺,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5、业务拓展及对外投资风险公司在保持轻量化汽车业务和智能装备业务的同时,积极把握新能源行业发展契机,布局光伏行业。但受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的管理及经营模式存在差异,光伏行业资金需求大等因素影响,存在公司管理运营不能适应新业务发展导致业务拓展不如预期的风险。对此,公司将吸引行业专业人才,增强产品竞争力,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寻找优质的行业合作伙伴,探索多重商业模式,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策略,降低业务拓展风险。对外投资是从公司长远利益出发做出的慎重决策,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但投资过程中受政策、管理及合作方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可能导致投资失败。如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受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管理能力、合作商履约等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可能造成项目中止或终止;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也受到经济环境、交易方案等变化带来的风险。对此,公司将及时关注内外部环境、资金使用情况、行业发展、政策变化等因素,提前预判及解决各项不利因素,加强调研及可行性研究分析,努力降低公司投资风险。6、行业与政策变化风险新能源是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全球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应用成本快速下降,以光伏、风电、电动汽车和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已成为世界能源版图中最为热门的竞争领域。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步伐日益加快,未来可用资源、竞争格局、技术变化、需求波动、互补产业发展以及替代产品的产生,都有可能对公司所在行业造成冲击。伴随行业参与者急速增加,竞争将趋于充分,行业将由政策推动转向市场推动。若各国产业扶持政策出现不利调整,光伏装机可能受到一定影响。我国目前大力鼓励发展能源汽车,但也不排除将来政策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为此,公司将紧密关注相关政策变化情况,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合理制定业务发展规划。同时公司也将做好充分准备,优化战略布局,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应对政策过渡期市场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7、不可抗力风险2023年全球经济进入了高通胀与低增长、高利率与金融动荡相伴的复苏困难期。地缘政治矛盾的持续加剧、全球通胀的高企、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全球供应链的持续调整,都给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冲击。此外,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战争或其他突发性不可抗力事件,可能对上游原材料供应、下游市场及公司经营业绩造成影响。为此,公司将加强对不可抗力风险的分析预判,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加大战略客户的开发力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不可抗力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