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的北京被高温笼罩,炙热的阳光将共享单车的车座烤得滚烫。原本打算骑车去下一个面试地点的李旭(化名),最终还是选择了打车前往。
作为2023年的应届毕业生,李旭至今仍然奔波在求职的路上。关注邮箱里的邮件,对照着招聘软件修改简历,规划面试的出行路线都是他每日的“必修课”。
“去年为了备考研究生考试一直没有参与秋招,今年4月份我才开始找工作。因为开始求职的时间晚,我的压力也比较大。只有开始的时候还会挑选着岗位投简历,后来就开始海投,我自己都数不清自己投出去多少简历了。”李旭回想起5月份的时候,自己时常玩手机到深夜才能入睡。
(资料图)
李旭表示,自己近日来的心态已经有所调整。“虽然现在已经离校,但是我觉得已经等到现在了,更应该坚持找一份自己喜欢的满意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陆续离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进入了冲刺时期,当下各地正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拓展就业岗位,助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7月6日,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3届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教育部全力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加快推进就业工作进程。 教育系统将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做到三个“不断线”,即岗位推送不断线、就业服务不断线、重点帮扶不断线。与人社部门做好接续,确保未就业毕业生及时享受公共就业服务。
“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要认清形势,谨慎选择,多咨询身边的老师、家长、人力资源从业者等,从社会需求、产业需要、专业领域、个人所长、收入成长等维度综合研判,兼顾短期积累、长期发展,做出合理的选择。”安徽省劳动学会常务理事汪张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道。
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
数据显示,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规模增势迅猛。2019年至2021年的毕业生人数与上一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4万人、40万人、35万人。而2022年毕业生人数骤然增加167万人,达到了1076万人。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今年大学毕业生达到1158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个百分点。从7月2日的数据看,比同期就业率高出2—3个百分点。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事实上,今年以来,自中央到地方已经陆续推出了系列促就业的政策和措施,正在积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
人社部开展的“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用100天时间集中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超千万就业岗位;全国工商联等多部门联合开展“百城万企”促就业行动,组织1万家以上民企在高校集中的百余个城市举办专场招聘活动,聚焦市场化岗位提供,为高校和民企提供岗位精准匹配和就业指导等服务;教育部全力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加快推进就业工作进程,将着力拓展就业岗位,指导各高校有针对性地访企拓岗,开展万企进校园活动,提升招聘供需的匹配度。
值得一提的是,邓传淮称,教育部加强对尚未落实岗位毕业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抓紧组织各类实习见习活动,帮助毕业生增强就业信心、尽早落实去向。同时,着力做好重点帮扶。指导各地各高校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制,实施“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培训项目,为低收入家庭等困难毕业生精准推送3个以上岗位。
与此同时,随着高校毕业的陆续离校,教育系统将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做到三个“不断线”,即岗位推送不断线、就业服务不断线、重点帮扶不断线。与人社部门做好接续,确保未就业毕业生及时享受公共就业服务。
考公热、考编热继续升温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如何能够创造出更多适合青年人员的就业岗位值得关注。
上海市委党校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杨国庆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已有充分认识。为此,可以提供给毕业生更多的公职岗位,诸如“三支一扶”模式可加大实施力度,扩大覆盖范围。鉴于公职岗位不能无限制扩充,一方面公职就业机会向基层一线和重点岗位倾斜;另一方面要让这些人才经过基层一线和重点岗位锻炼之后能够有一部分流动起来,为全社会培养经过基层岗位锻炼的毕业生人才。
事实上,“三支一扶”计划自2006年实施以来,已累计选派超5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服务等。其中,今年中央财政支持招募“三支一扶”人员共3.4万名,与去年人数持平。
而国家公务员考试自2020年起已经连续四年扩招,2023年计划招录人数的3.71万人,达到了历史新高,相比2019年的1.45万,增长超过1.5倍。其中专门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计划人数约占计划招录总数的67.4%,相比2019年39.2%的占比,已经增长76.9%。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的应届本科生脱产准备考公、考编的趋势正在加剧。据麦可思发布的《2023年就业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待就业本科生(包括正在找工作、拟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招录考试、签约中、其他暂不就业)除正在找工作之外,剩余半数都在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相比2018届翻了一倍。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